文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米粟
沉寂近三年的线下马拉松赛事,今春一路“狂飙”。3月26日,全国有30场马拉松比赛鸣枪开跑,4月15日至16日,同样有30余场赛事在各地举办。这其中不仅有北京、上海、武汉、扬州等地知名马拉松赛事,也有一些城市区县举办的路跑赛,赛事之密集让不少马拉松爱好者直呼“腿不够用了”。
密集的马拉松赛事不只彰显了全民运动高涨的热情,42.195公里赛道背后,还隐藏着一笔经济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专业比赛到全民运动
1981年9月27日,首届北京马拉松鸣枪开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马拉松赛事。
首届北马的选手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中国田径协会对外邀请的知名选手,另一类是自愿参赛者。自愿参赛的条件非常严格,不仅有年龄和比赛成绩的要求,每人每天还需缴纳服务费50美元,另加报名费5美元。
尽管比赛规模和选手数量都不能与如今的马拉松比赛相提并论,但据《体育报》(现《中国体育报》)记述:“首都几十万人怀着极大的兴趣观看了比赛盛况。沿途每一条街道都挤满了人,为长途飞奔的中外运动员热情鼓掌加油。”
体育评论员张路平在《马拉松大时代》里写道:“北京马拉松由改革开放催生,同时也是体育界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见证,城市马拉松作为全运会之外的另一个轴心,扬帆起航。”
从1981年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北马一直独自绽放。在那个年代,全国尽管还有杭州马拉松、上海马拉松、西安城墙马拉松等地方赛事,也多属于国际交流形式的赛事,但它们大多是专业运动员之间的博弈,并未真正发展成为全民运动。
1991年10月13日,北京马拉松 新华社摄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以及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伴随着北京申奥成功,中国进入了“马拉松周期”。它指的是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后,多个城市会以马拉松赛事为依托,进入全民路跑的体育消费黄金周期,这是判断马拉松赛事能否实现商业化运营的重要标准。
今年春天,各地马拉松赛事在新冠疫情后强势回归,尤其是三四月间的每个周末都有多个城市举办马拉松比赛,其中更不乏一日一城两场的节奏,超30万马拉松爱好者在城市赛道上演绎“万马奔腾”。《2023中国田径协会路跑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已备案的路跑赛事达133场(含全马赛事61场)。
无锡汇跑体育有限公司在国内运营多项马拉松赛事,总经理李长征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我们上半年的节奏很紧凑,从3月中旬到现在,差不多6个周末,没有休息,都在办赛,这个节奏是高于2019年的。”
“这是需求压制后的一种释放。”中国田径协会新闻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马拉松及路跑协会新闻委员会副主任陈国强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过去三年,虽然大多数马拉松比赛因疫情影响被迫取消或延期,但同时也让很多人更加关注健康,“马拉松总体上是户外运动,强户外和低门槛是路跑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人均年花费过万的产业链
“相比滑雪等其他户外运动,路跑运动的总体花销更少,门槛低更容易上手。”大志是一名路跑爱好者,从2014年开始加入路跑运动,曾参加过北京马拉松、成都双遗马拉松等多场马拉松及越野跑赛事。谈及多年来用于跑步的花销,他说,“最多的就是我的跑鞋了,路跑鞋和越野跑鞋是不一样的,一双鞋500~1000元的都有,这些年来差不多也买了十几双了。”
“除了跑鞋,其他就是装备的开支,压缩裤、空顶帽、运动手表等等,一身装备差不多一两千块钱(不含手表)。随着专业度的提升,这些装备的开支相应也会有所增加。”大志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大志算是路跑爱好者中的节省派。尼尔森体育2020年发布的《中国马拉松人群与消费洞察报告》显示,中国路跑爱好者年平均花费为11418元,主要花在跑步装备和赛事开销上。有51%的路跑爱好者称自己在马拉松上的投资多于往年,年轻人的消费意愿明显更高,更愿意为跑步进行服务和知识付费。高收入人群仍然是消费主力,消费水平也有所增加。
图为大志在2018年参加北京马拉松赛。图/受访者提供
“除了装备,我现在还在运动类软件上购买会员。”晶晶也是一名马拉松爱好者,她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虽然也是一笔费用,但能学习到更专业的健身课程,对体能训练也有帮助,爱好这个自然就会去研究这个,也是为了能有更好的比赛成绩。”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约有47万家体育赛事相关企业。近五年来,体育赛事相关企业年注册增速稳定在30%~40%,年注册量也从2018年的4万家增长到2022年的11万家。
一位马拉松赛事运营行业人士认为,马拉松赛事正在形成一条上下游产业链。这条产业链上游有赛事培训与组织机构,中游包括赛事宣传与运营,下游则包含赛事周边及增值服务。以赛事保障服务为例,饮用水、能量胶、能量香蕉、志愿者、医务人员……一场比赛背后,充分体现了保险、运动饮料、能量食品、医疗救治等多个细分领域及市场的需求与发展。
一场马拉松,城市收益过亿
对于举办马拉松赛事的城市来说,这可不只是一场简单的比赛,为城市代言,拉动地方产业和经济才是硬道理。
2012年,由于首届衡水湖马拉松的成功,次年衡马一举拿下中国田协金牌赛事称号。在衡马比赛期间,衡水市还套办了四项活动:衡水湖国际商务洽谈会开幕暨特色产业重点项目签约仪式;衡水工业新区京津沪定向招商洽谈会;衡水滨湖新城旅游产业项目专场推介会;河北国际商会(衡水)项目对接会。
对于衡马的成功,张路平在《马拉松大时代》里写道,“马拉松搭台,经贸唱戏,以此提升城市综合影响力和品位。衡马讲了一个小城市靠马拉松破茧成蝶的故事。”
张路平认为,不止拉动经贸往来,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场马拉松赛事,可以直接带动当地餐饮、住宿、购物等消费需求。而从长远看,马拉松可以激发更多人养成运动习惯,促进体育消费,对消费的长期拉动作用极为可观。
2019年4月14日,北京半程马拉松开跑。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陈国强告诉记者,“通过电视直播和网络端,特别是社交媒体等渠道的人际传播,马拉松可以为城市营销做出贡献。例如厦门、无锡等城市,体育资源其实并不丰富,但通过马拉松做出了自身特色,不仅赛事运营较为成功,也为当地经济带来较为可观的收益。”
“我们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对当地旅游还是有一定贡献的。”李长征向记者介绍了无锡马拉松比赛的收益情况:2019年锡马给无锡带来1.98亿元的收益,今年也达到1.95亿元,与高峰期基本持平。
据无锡市体育局、无锡市大数据管理局等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的无锡马拉松赛事吸引了超7成的外地观众提前到访无锡。观赛之余,观众在餐饮、住宿、交通、旅游、展厅销售等方面为无锡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其中,估算产生餐饮经济效益6960万元、住宿经济效益11661万元。
武汉体育学院对武汉马拉松赛事经济效益测算显示,2016年首届汉马有60%的参赛选手来自外地,带来直接经济效益总计1.6亿元,外地选手和观众对汉马直接经济贡献占比达到89%。据官方估算,今年的武汉马拉松,预计也将带动上亿元效益。
提到跑马在当地城市的消费,大志告诉记者,“我参加成都双遗马拉松,北京到成都来回的机票、酒店都要花钱。跟我同行的朋友,有拖家带口过去的,除了跑一场马拉松,也顺道在当地玩一下。我主要就是为了过去跑马拉松的,不太喜欢到处逛,但是就算不玩,吃吃喝喝也是免不了的。”
“我们说旅游是‘吃住行游购娱’,跑者异地参赛,都涉及消费。国外旅游产业中,体育旅游大概占到旅游总收入的15%~20%,但这一数字在我国仅有5%,所以包括马拉松在内的体育旅游上升空间巨大。”陈国强说。
马拉松大热背后,要注意什么?
文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米粟
马拉松比赛在全国各城市“井喷”式发展,在集聚民众人气、展示城市形象的同时,个中问题也引发关注。例如,各地方赛事较为同质化;选手在赛场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有时也会成为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如何引导并有效“利用”马拉松热,提高赛事质量,是马拉松组织方面临的新课题。
要考虑城市规模和基础状况
近年来,不仅北京、厦门等城市举办马拉松赛事,一些大城市的区县举办的赛事也逐渐增多。今年3月26日,重庆市就有永川区、合川区和垫江县三地同日开跑。密集的赛事,让各地好像在上演“抢人大战”。
“3月26日这天,我们杭州有三个半程马拉松赛,本来想去离家更近的赛事,后来朋友们约我一起,就参加了别的。”晶晶是多年的马拉松爱好者,她告诉《财经国家周刊》,由于赛事组织的时间较为集中,她不得不有所选择,“几年前跑马多图新鲜、去各地打卡,这几年赛事都差不多,就看哪里服务更好吧。”
马拉松热的出现是各地对这一体育运动认识的提升。很多城市举办马拉松赛事,正是看中了马拉松的城市“名片”作用,以及能带来的可观经济效益。然而,因赛事规模较大,相对其他赛事,马拉松对场地、路况等都有其特殊要求。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很多地方并不适合举办马拉松赛事,比如在城市的人口、经济、规模以及路网和基础设施状况都不能达到一定量级和成熟度时,举办马拉松赛事其实是得不偿失的,并不能得到一个很好的效果。”他认为,并不是每场马拉松都能有较为可观的收益,当市场日益饱和时,赛事规模势必会收缩,资金也会流向更成熟、更有自身特色的赛事。
中国田径协会新闻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马拉松及路跑协会新闻委员会副主任陈国强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对于一些三四线城市,可以做‘小而美’‘小而精’的一些赛事。各地应该是立足本地特色,动用各种资源,挖掘亮点,打造品牌赛事,培育自有IP赛事。”
推动“无痕”跑步到来
马拉松赛事因其比赛线路较长、参与人数众多,需要城市公共资源的通力配合,但也因此为市民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例如交通管制、赛场垃圾等问题。
那么,低干扰、高素质的“无痕”跑步,究竟还有多远?
陈国强认为,马拉松举办需要动用医疗、交通、环卫等很多部门,特别在城市核心路段要封路,市民会感觉到不便,“这是发展中的问题”,有些可以找到更好的处理方法。“例如针对交通管制,可以滚动封控,做到影响最小;做到提前告知,最大限度寻求理解。至于跑者素质,要进行针对性宣传,也可以让跑者影响跑者。”
无锡汇跑体育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长征认为,这是一个习惯问题。他对《财经国家周刊》说,“马拉松需要多年的打造,在赛事组织的初级阶段是会出现这类问题,随着赛事的成熟,赛场内的选手以及赛场外的观众都会养成一定的赛事素养。”
针对赛事道路交通管制给市民出行带来的不便,李长征建议,作为赛事组委会,还应尽到宣传义务,不仅为赛事做广告,更要深入到社区知会赛场周边居民。
英国巴斯半程马拉松的组织者安德鲁·泰勒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说到:“我们花了不少时间咨询当地居民团体,居民个人和商业团体的意见。比赛得到巴斯市议会批准后,还给比赛线路沿线所有的商户和住宅充足的事前提示。你处理这些事情越专业,当地居民就越倾向于支持你的比赛,你的市场也就越广阔。”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