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当前最新:山西省闻喜县金代砖雕、壁画墓

时间:2023-06-07 09:39:59    来源 : 哔哩哔哩

山西省闻喜县金代砖雕、壁画墓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山西省闻喜县博物馆

1963年春季,山西省闻喜县小罗庄因砖瓦厂取土,先后发现金代砖雕墓六座。同时下阳村在建房时发现金代壁画墓一座。从3月下旬至4月底,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闻喜县博物馆共同进行了发掘清理。


【资料图】

一、小罗庄金基

小罗庄位于闻喜县西北的东镇附近,距县城20公里左右,其地西北依峨嵋岭,东南面川,是一个土岭环抱的小山坳。六座金墓发现于小罗庄东北约500米,当地群众称之谓“百墓岭”的地方。以清理先后次序编为1至6号。六座墓大都保存较好,只5号墓因建筑砖窑,削掉了上半部。1号墓在建设所谓“大寨田”的年代里就已暴露出来,当地小孩经常出入于幕室,四壁部分遭到破坏。

(1)墓的结构与形制

小罗庄的六座墓,分布较散。1、2号墓偏北,1号墓居右;2号墓居左,两者相距约

45米。3、4号墓并列,相隔仅2米,可视为一组,位于2号墓偏南约35米处;5、6号墓亦井列,相隔不过3米,也可视为一组,在1号墓偏南约25米处。六座墓的方向,依次为北偏西51°、42°、26°、39°、50°、39°。闻喜与夏县一带,历来皆指西北为正北,县城建制方向就是如此。按当地习惯,这些墓葬即为南北向。墓前皆为竖穴墓道。墓道前后等宽,一般长1.7、宽0.7、深3,5米左右。墓门一般辟于墓室南壁正中,只有5号基略偏西一点。砖砌墓门作拱顶,内侧或呈圆拱形(2、4号墓),或呈壶门形(1、6号墓),或呈抹角形(3、5号墓)。墓门用条砖封闭,由于堵塞不严,墓室受水浸,满积淤泥,遗物及骨架零乱不堪。墓室砖建,平面均为正方形。1号墓长宽各2.44、高3.25米。

2号墓长宽各2.04、高3.35米。3号墓长宽各

2.45、高3.4米。4号墓长宽各2,15、高2.9米。

5号墓长宽各2.14米,基壁已塌。6号墓与1号墓相同。六座墓室中都砌有砖床。1、2、

4、6号墓砖床砌于墓室的后半部;3号墓沿东北西三壁砌棺床,作倒凹字形;5号基门偏西,棺床砌于东半部。

六座墓室墙壁皆仿木构建筑外檐形式。

其下砌基座,除3、4号墓为一般束腰式外,余皆为须弥式基座。自下而上依次由圭脚、下枋、下枭、束腰、上枭、上枋等六层组成。束腰部分砌力士柱,柱间嵌华板,面雕花卉。基座之上砌单钩栏,自下而上由地桃、华板、盆唇、寻杖及望柱所构成。基座的上枋亦即钩栏之地楸,周饰花纹图案。望柱不出头,盆唇与寻杖间作斗子蜀柱,华板多雕饰卷草及缠枝牡丹(图一)。构栏的后面四角各竖一方形抹角柱,柱高1.1至1.2米。柱头砌普柏枋,枋上四角砌单抄四铺作斗拱各一朵。斗棋之上四角内收,由原来的四角

变为八角。其上又砌一普柏枋,枋上八角与八面砌单抄或单下昂四铺作斗拱各一朵,皆刷红色勾白边(图二)。其上平券或叠涩成

八角藻井。3、4号基结构比较简单。3号墓先于四角倚柱上施砖叠涩三层成小八角,其上砌一斗三升转角斗拱与补间斗拱八朵,上列檐椽及勾头滴水,再砌八角叠涩藻井,每隔一层出菱角牙子一周,将结顶时以券砖收口。4号基四角无倚柱,自基座向上至0.94

与1.05米高处砌两道额枋,两枋之间四壁各砌柱两枚,柱头施一斗三升斗棋,中间昂为要头,然后四角砌砖五层,四边再平砌砖五层,四壁与四角依次交错叠压成八角藻井。形制较为特殊。

(2)砖雕装饰

小罗庄六座金基的四壁,除3号基为素面外,其余皆精工细刻,装饰甚为华丽。墓壁一般以砖雕门宙格扇等为主要装饰内容。棋眼壁与四壁空间处饰以孝子故事、伎乐人物以及花卉砖雕。但各基门窗格扇布局不一样,装饰内容亦不尽相同。

1号墓北壁上两侧各砌一扇格子门,中间砌一门框,内装半掩格子门两扁,门缝中有一女子探头张望。南壁左侧砌一破子棂窗,右侧砌一灯檠。窗下与灯檠左边各嵌伎乐砖雕一块,一伎执手鼓,一伎吹排箫。东壁中间设一桌两椅,两椅后亦嵌伎乐砖雕两块,一伎弹筝,一伎击磬。西壁砌格子门四扇,裙板上各雕一乐伎,中间两扇二人对舞,左右两扇上一吹笙,一吹鬻黛(图三)。此外,四壁第一层棋眼壁上各嵌孝子故事砖雕两块,绘画二幅。这些雕砖多被打坏,绘画几乎全部脱落。根据残存画面与榜题,有“曾母啮子痛心”、“刘明达卖子孝父母”、“王武子割股奉亲”、“孟宗哭竹生笋”、“王祥卧冰求鱼”、“曹娥沿江哭父”及“刘股行孝”等内容。

2号墓北壁上通间雕图案花边一周(图一O)其内上砌卷帘,帘下雕一桌二椅,桌上置牡丹花一盆,墓主人夫妇袖手端坐两旁椅子上,男女侍童分立墓主人夫妇两旁(图六)。南壁墓门左右各砌破子棂窗一堂,窗下各嵌一伎乐砖雕,左边的吹黯築,右边的吹横

·笛。东壁砌格子门四扁,周饰莲花图案花边。四扇格子门裙板上各雕乐伎一人。自左至右一弹筝,一吹笙,一舞蹈,一弹琵琶。西壁亦砌格子门四扁,中间两扇外施门框,裙板上中间两扇雕瓶花,左右两扇各雕一乐伎,其一打腰鼓,一击磬(图五)。四壁上部第一层棋眼壁上各以图案花边砌长方框,内雕孝子故事图三幅,其内容除与1号基相同者外,尚有“鲁义姑舍子救弟”、“江革行庸”、“大舜耕田”等(图七)。

4号墓装饰似无一定格局,但内容较丰富,装饰较华丽。北壁中间砌格子门两扇,外施门框。两侧雕男侍女婢及花枝茂盛的牡丹各一瓶。上部中间雕一骑狮者,戴长脚幞头,穿圆领宽袖长袍,拱手,回头张望。此人两侧嵌狮子滚绣球、衔草奔鹿以及花卉砖雕(图一二)。南壁墓门上方中间嵌缠枝牡丹砖雕一块,两边嵌人物砖雕共六块。中间偏右为一仙翁,头戴笠帽,身穿策衣,挎包,手执药葫芦,一鹿相随。其余均为伎乐(图四)。东西二壁皆于偏北处相对各砌直棂窗一堂。东壁窗子以南雕一人吹笙,一人打鼓;另一砖雕绣球下坠一小儿,腾空飘荡,彩带飞舞(图八)。西壁窗子以南雕一人弹筝,一人打腰鼓;另外雕绣球灯、莲花灯各一个,莲花灯下垂流苏,并坠一小儿(图九)。

5号墓的格局和装饰与1号墓基本相同。北壁通间雕饰图案边框,框内中间砌格子门两扇,外加门框,两侧又各砌格子门一扇。裙板上雕拍板与吹繁纂的乐伎各一人。南壁较简单,仅基门西边砌直棂窗一堂。东壁中间虚设一桌两椅,椅后各嵌一乐伎砖雕,一打腰鼓,一吹排箫。西壁砌格子门四扁,裙板上分别雕弹筝、击磬、舞蹈、弹琵琶乐伎。此墓四壁斗棋已全部破坏,装饰不详。

6号墓的北壁左右两侧及上边雕饰图案边框,边框内饰花牙子,形似大厅。厅内上饰卷帘,下部正中间置枝叶繁盛、花朵硕大的牡丹花一盆。布局疏朗,气氛雅静(图一一)。南壁墓门左右两侧各砌破子棂窗一堂,窗下各嵌一乐伎,左一打腰鼓,右一拍板。东壁图案花框内砌格子门四扇,裙板上雕乐伎四人,中间二人对舞,右一人弹琵琶,左一人弹筝(图一三)。西壁亦砌格子门四扇。中间二扇外砌门框,裙板上各雕一瓶花。两边的二扇裙板上分别雕出吹笛与吹笙的乐伎各一人(图一四)。此外四壁第一层棋眼壁均雕孝子故事图:北壁两幅,中间夹一花砖;南壁两幅,中间夹一灯台;东西两壁各为三幅,其内容与1、2号墓内孝子故事基本相同。

以上各墓的格子门除1、2、6号墓有门框而无腰板外,余皆为四抹头。窗心格眼有毡纹、龟背、斜方格填华等三种图案纹饰。腰板有素面的,亦有图案花纹的。裙板上除乐伎之外,还有饰牡丹、荷花的。门框的形制完全相同,皆两侧下置门砧,上砌立颊、转柱,并施门额及上额,有的门额上还雕出两枚门簪。窗框的形制与门框相似,由窗砧、立颊、转柱、窗额、上额以及上申、下串所构成。窗心大小不同,内装破子棂及直棂五至九枚不等。

1、2、5、6号墓的伎乐砖雕,总计三十二人。所有乐伎与舞伎均作女子装束,高发叠,额前戴花饰,眉间饰“美人痣”;穿抹领长袖长衫,外系长裙,腰系丝绚,肩披彩巾曳地(图版柒:1、4)。4号墓的伎乐中有一男子头戴翘脚幞头,穿圆领窄袖长袍,腰束带,掖前襟,双手持橄击枕鼓(即横置于架上的鼓)(图版柒:3),其余奏笙、筝、琵琶、腰鼓等的乐伎均为女子,彩带束发酱,带子飘起,似垂脚幞头,身穿花边斜领窄袖衫,外系百褶裙或着对襟长衫,肩披彩带。其中一人抱琵琶,披斗莲,屈膝作舞蹈状,姿态尤其优美(图版柒;2、5)。舞伎中有一男二女。男伎头戴花脚幞头,着抹衬,穿圆领窄袖长袍,腰束革带;右腿屈膝,左脚翘起,头向左,身前倾,双手盘胸正在舞蹈。二女伎皆束发番,戴花饰,穿窄袖对襟衫,外系长裙,披斗莲,肩着彩币。其中一人左手置胸前,右手持扇,与男舞者排列一处,似为男女双人舞。另一人提右腿,身左倾,垂左臂,抬右肩,舞姿轻扬,与身兼舞蹈的琵琶乐伎相邻,且都披斗蓬,似为对舞(图版柒:6)。

(3)随葬品

小罗庄1、2、3、5号墓的骨架扰乱严重,情况不明。4号与6号基虽经水冲散,未见棺椁痕迹,但可见各有骨架三副,皆为一男二女。小罗庄六座墓中,1、2号墓无随葬品。

3号墓出土深棕色釉瓷大碗2件,皆敞口,深腹,圈足,碗底开砂圈。口径20、底径6.5、

高6.9厘米。有一豌底外量书“李”字与“二”字。长方形白瓷枕1件,面刻波浪纹,已残破不能复原。还有“乾元通宝”、“大观通宝”、“祥符通宝”、“元丰通宝”、“明道元宝”、“皇宋通宝”及“正隆元宝”铜钱7救和生铁1块。4号墓出土黑釉大瓷碗1件,圈足,深腹,直口,碗底开砂圈,圈外墨书人名“李定谋”三字。口径20、底径6、高18厘米。小碗2件,形式同3号墓大碗,口径17、底径6、高6厘米左右。另有黑瓷罐1件,圆唇,短径,鼓腹,圈足。高8.4、底径6、腹径12、口径8厘米。5号墓出土八卦铜镜1件,直径11.5厘米。6号墓出土红绿彩小白瓷碗1件,敞口,深腹,圈足。口径9.8、底径4.5、高3.8厘米。碗内有红绿彩绘简单图案。圈足外量书三字,已模糊不清。

小罗庄六座墓中,只有两墓中发现文字材料。1号墓门右侧棋眼壁有粉底墨书题记,因长期暴露在外,字迹多不清楚,隐约可辨有“正隆”二字。2号墓出买地券一方,开首墨书“大定二十八年五月二十五日殁故……”,下款具名“李□品”。联系4号基出土黑釉碗底墨书人名“李定谋”,推测这些墓葬当为李氏族墓。

二、下阳村金基

下阳村位于闻喜县城北10公里的南同蒲铁路西侧,峨嵋岭脚下。此墓发现于该村西北隅。在未清理之前墓室已扰乱,但壁画保存尚好。

此墓方向为北偏西15°。墓门辟于南壁东边。墓门内侧作壹门形,门洞口砌板门。自

墓底向上至0.17米高处于两侧砌门砧。砧上砌立颊、传柱,上置门额、上额。门额正中雕出一枚门簪。门内左右各贴砌板门一扇,每扇绘四路门钉与门环一具。墓室平面呈长

方形,南北长2.88、东西宽2.35米。依西、北两壁砌曲尺形棺床,高0.56米。墓室四壁下砌束腰基座,高与床平。基座之上壁高1.53米,再上以券砖作盘顶。

墓室装饰以彩画为主。整个基璧用白灰罩面作画底,以红、黄、赭、蓝、绿、黑、白等色作画。四壁由拱脚向下约0.5米绘白底红边普柏枋,枋下绘白边红底黑花栏额,枋上绘赭底白边单下昂四铺作转角斗拱四朵、补间斗棋十六杂、柱头枋一道。棋眼壁绘红花绿叶牡丹花,斗棋上绘白底赭边枋木一道、菱角牙子一周。墓顶中央以蓝、绿、赭、红、白等色绘宝莲华盖。四面棋坡上刷白底绘化生童子,每面各两人,头饰双髻或双辫,着红衫绿裤或蓝衫赭裤花衣,各手执一枝莲花作跳跃状(图一七)。

墓室四壁有的先砌出门窗桌椅,然后再绘壁画。北壁上绘白底红花帐幔与赭色卷帘,慢下彩带盘绕,并垂流苏。两侧挂饰红花绿叶镶赭边旗幡。幔下与两幡之间施砖砌一桌二椅,皆饰红色。桌上绘红色牡丹一枝、赭色盆一个、汤匙一柄。两侧绘墓主夫妇袖手端坐于椅子上。男主人头戴巾,身穿圆领窄袖蓝袍。女主人头梳发髻,身穿对襟赭衫,内系蓝裙。墓主人身后绘男女侍童。男童服赭衫,女童服红衫蓝裙(图版捌:1)。西壁上亦砌一桌二椅,绘男女二人坐于椅上,其上绘帐幔,两侧绘旗幡。壁画剥落严重,色彩模糊不清。东壁上绘一卷竹帘,用双钩挂起,帘下砌一板门、二直棂窗,皆刷红底勾白边。板门之间有一身着红衫的妇女,启门欲进。门上部墨书题记“建置砌坟墓主卫通为功孝父母勒憋慈孝积费已资请到工匠将父母迁葬后传子嗣时大金明昌辛亥岁仲春二月庚辰朔甲申日葬记”,并写砌匠画匠人名等(图一六)。左右两窗之上,绘孝子故事图各二幅,画上有榜框而无榜题。左窗上的左一幅,有一男子跪在地上,手指青天,仰面哭泣。身边放一篮子,面前竹林中长出竹笋。这是“孟宗哭竹生笋”故事。左窗上右一幅绘一大树,树下有一老妇与一男子。老妇身后有交椅,但她站起,左手拄杖,右手指着男子作讲话状。男子身边放…副柴担,腰后插一把斧子,面向老妇,拱手施礼。这是“曹母啮指痛心”的故事(图版捌;2)。右窗上左一幅绘一仙女,头戴花冠,身穿广袖衣,足踏云朵,回头俯视。下边绘一男子身着长衫,双手拱胸,仰望仙女(图一八)。这是“董永卖身葬父”故事中,仙女与董永离别时一个场面。右窗上的右一幅已剥落不堪,仅能看出左边有一妇女,双手抱一小儿,目视地下,可能是“郭巨埋儿”的故事。墓室的南壁上也画着两幅孝子故事。左一幅上部绘一老翁和一老如并坐一席,下部绘一平鼓置于三角鼓架上,旁有一人双手持槌击鼓,当是“老莱子戏録娱亲”的故事。右一幅画面左右各绘二人,右边一人祖胸露臂,怒目圆睁,左手持刀;背后一人手执旌旗。左边一老一小跪倒地下,似在哀求。身后放着两副柴担,显为樵夫。这个情节可能与“赵孝舍己救弟”的故事有关(图一五)。

三、小罗庄与下阳村金墓的时代

小罗庄1号慕题记纪年为金海陵王完颜亮正隆年间(1156-1161年)。2号墓买地券纪年为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较1号墓晚三十年左右。5、6号墓无文字资料,不能确定其绝对年代,但结构形制、雕刻装饰内容与1、2号墓几无差别。尤其这四座墓的钩栏与乐伎同属一模所制,说明5、6号墓与1、2号墓的时代基本相同。3号墓亦无纪年,所出一枚“正隆元宝”,可证其上限不早于1157年①。4号墓结构较简单,砖雕装饰似无一定格局,根据以往发掘所知,似系金砖雕蒸趋向衰退的一种迹象,其时代应比1、2、5、6号墓为晚。但它既与1、2、5、6号墓同属一个家族的墓地,年代相差亦不会太远。如此看来,这六座墓当是由北向

南顺序埋弊的,与侯马董氏墓及稷山马村段氏墓群的葬制是一致的②。下阳村的金基,题记纪年为金明昌辛亥岁,即明昌二年(1191年),较小罗庄2号墓仅晚三年。

四、结语

仿木构砖雕金蒸,过去在晋南一带发现为数不少,例如稷山马村金墓③和侯马金墓④都是比较典型的。但有早有晚,缺乏中期材料。小罗庄这批金墓,比稷山马村金基似较晚,而比侯马金墓要早一点,处于两者之间。从墓室的基本结构及砖雕装饰等比

较,小罗庄金墓既有早期因素,又具晚期风格,在某些方面自有一定特点。例如小罗庄墓室平面多为正方形,墓门正对墓室中间,斗棋上不出檐,墓顶多作八角叠涩藻井,主要墙面多砌一桌二椅及慕主人夫妇端坐图等,都与侯马金墓相似。也有的墓门辟于一旁,而砖床砌于一侧。多数墓室为正方形,但砖床砌于后半部,且不作倒凹字形。个别墓虽为倒凹字形,但床面较小而所留的地面较宽大。这些又与稷山金墓较相似。还值得注意的是小罗庄金墓多数在须弥基座上砌钩栏,这种作法除稷山金墓之外,在晚期金墓中概未发现。但此墓只有钩栏而不作回廊,且钩栏皆系一模所制,装修也较简单,似乎表现出一种退化的现象。还有不少墓壁上虽多砌一门二窗,但门框内不安板门而装格子门,表现了格子门逐步代替板门的趋势。小罗庄金墓不及稷山金墓那样有气派,在结构、手法方面也不如侯马董氏墓精巧别致、繁丽细腻,但结构装饰自具特点,反映了晋南地区金墓演变过程中的一些情况。

小罗庄金墓的伎乐砖雕表现的是散乐,这类题材的砖雕在晋南一带金墓中比较罕见,仅新绛南范庄金墓⑤与襄汾县南董村金墓⑥有所发现。小罗庄这批砖雕上伎乐的人物形象、衣冠服饰、乐器种类与别处大不相同。新绛南范庄与襄汾南董村金墓的散乐大都是男伎,皆戴幞头并饰高簇花枝,服宽袖长袍。乐器组合有大鼓、腰鼓、拍板、笛、黯策五种。而小罗庄1、2、5、6号墓所有伎乐砖雕皆为女伎,乐器除腰鼓、拍板、笛、萧策外,尚有笙、筝、琵琶、磬、手鼓等。据《辽史·乐志》:“今之散乐,俳优、歌舞杂进,往往汉乐府之遗声。晋天福三年遗刘晌以伶官来归,辽有散乐,盖由此矣。……散乐器:繁築、笛、箫、笙、琵琶、五弦、箜篌、筝、方响、杖鼓、第一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鞚、拍板。”小罗庄金墓砖雕伎乐与《辽史》记载颇有相似之处。类似的实物材料,见于四川成都前蜀王建墓棺床石雕①及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壁画。

这说明小罗庄1、2、5、6号金墓砖雕伎乐保留了唐宋时期散乐的一些特色。小罗庄3号墓的砖雕伎乐与上述各墓不同,但仍有筝、笙出现,并且有一戴花脚幞头的舞伎与手持团扇、披斗篷的女舞伎,颇与新绛南范庄舞队中的形象相似,反映金代散乐已有一定的发展变化。

过去晋南地区有壁画的金墓极其少见,有金代纪年的壁画墓更是前所未有。下阳村明昌二年壁画墓的发现,为绘画史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下阳村金墓壁画虽为民间画师所绘,内容多是颂扬封建的伦理道德,但画面布局得当,构图严谨,形象生动,线条刚柔相间,可见画师工力甚厚,出手不凡,反映了这个时期民间绘画艺术的水平。

发掘者:畅红霞 韩梦如  张英俊杨富斗

摄影:梁子明  

执笔:杨富斗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标签:

热门推荐

X 关闭

X 关闭